地矿文化
- 地矿文化 >
一腔热情 坚守初心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
1969年,65岁的邓小平与夫人卓琳、继母夏伯根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生活。
自下放以来,除了去工厂上班、在家读书看报做家务以外,他每天关注最多的,就是当下的局势。
南昌陆军步兵学校的“将军楼”就是邓老一家人的住所,每天早晨7:35,邓老和夫人从家出发,走40多分钟的路到工厂。后来,工人们为了方便他们上班,就在工厂后面的土墙上开了个小门,沿着荒坡把周围杂草清除干净,开辟出一条小路,这就是著名的“邓小平小道”。
在厂里,工人们喜欢叫他“老邓”,两位和蔼的老人不仅工作认真,还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到江西之后,邓老的工资被取消,改发生活费,除了他们两夫妻,还有5个孩子、继母以及1个外甥女需要供给,每月205元的费用,对于他们这个9口之家而言相对紧张。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始终支持拥护党的决定。平时省吃俭用,自食其力,在住所后面的空地上,开荒种菜、养鸡,分工明确。
儿子邓朴方是北大物理系的高材生,但自瘫痪以后,有些意志消沉,邓老无微不至的照顾、开导他,慢慢将邓朴方从消极情绪的泥沼中拉了出来。有一次,邓老问工友家有没有坏掉的收音机,可以让儿子修一修,工友笑笑说自己买不起。还有一次端午节,一个4、5岁的小女孩远远望着别人给邓老一家送的粽子馋得直哭,邓老很不平静地感慨道:“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日子。难道我们干一辈子革命,就换来这样的社会主义?”
在江西的那几年,邓老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思考怎样让国家发展起来、尽快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问题,他大量阅读中外各类著作,以实践将理论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
1973年2月,邓老接到了中央下达的返京通知。那一年,他已经69岁。这位即将古稀的老人没有丝毫犹豫,立马全心投入工作。尽管后来又经历了三起三落,但邓老始终谨慎踏实,冷静睿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总会在重大关头大刀阔斧,高瞻远瞩,做出正确的判断,带领中国走上前景无限的正确道路。
不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善于隐忍,保持冷静的头脑,这是邓老贯彻一生的理念。他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坚守住初心。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也是邓老对中国的巨大贡献。他用一生完美的诠释了自己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热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