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文化
- 地矿文化 >
上山打柴
在上世纪70年代,过个好年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期盼。由其是祖辈生活在农村的千家万户,他们各自过着贫困的日子,各有各的煎熬。就连过年烧的柴火,就得早早作准备。
时进腊月,吃了腊八粥以后,大人们就为过年筹划着。如碾米磨面,上山砍柴,卖物办货,织布做衣,割肉买菜等。由于天越来越冷,上山砍柴,成了头等大事。
我家,在有名的秦岭北麓。距西安市高新区的高冠瀑布仅有5公里之遙。每年寒冬腊月,农民除了给冬小麦施肥外,闲下来三五成群的壮年人,踏进终南山去砍硬柴,这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
凌晨5点,我被父亲叫起来吃了早饭,背上干粮和水,拉着架子车,披着月光走向南山。到了峪口,天才麻麻亮。我们用铁链子锁好车子,走进了高冠峪。没走多久,远远就能听到溪水飞溅的声音。路过高冠瀑布,看见在一处高耸的绝壁山崖间,有一股清泉飞流直下,形成了一个迂回水流的大深潭,水从山底钻入地下。
河谷蜿蜒曲折,河中巨石嶙峋。当时走的是山间便道。有时,我们穿着麻鞋踩着冰冷河水中的列石过河,由于石头形状不一,脚下又滑,跨越时心惊腿颤。河道忽宽忽窄,小路忽高忽低。越向里走,爬的山越高。进山约20里地,来到一个小山梁上。这时我们要从阳坡向沟下走去,走的越远,柴就越多。
回忆那时侯,大家都在干着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原因是人们都在茂密的森林中,找胳膊粗细的树木砍伐,这是时代的悲哀。柴很快就砍够了,麻烦的是将一根根柴扛着爬倒坡。上去了又下来,反反复复五六回,弄得人汗流浃背精疲力尽。等把砍的柴全部运到梁上,已是午饭时分。
我和父亲边休息边吃馍喝水。然后抓紧绑柴梱。为了方便下山,要绑成八字架形。山坡上的羊肠小道,下山要谨慎小心,稍不留神,柴架子在山岩上一撞,就有连人带柴掉下悬崖深沟的危险。我走在前,不时喊着后面的父亲,保持一定的距离。肩上扛的柴梱,有时几乎垂直着与人同时下移。一路上翻山越岭,爬坡过沟,累了歇一气,用木棍将柴架子撑在路边,休息片刻。离出山口不远了,在宽阔的河道上行走,从各个山沟里砍柴回家的人,汇成了一股期望过年的大军。
出了山,来到靠放架子车的地方,从腰上掏出系着的钥匙,打开铁链锁,将柴梱装在车上拉回家。开始是下坡路,车子催着人走,有时还得控制住速度,害怕穿进路边的水沟里。临近村子,路平坦了,傍晚时分回到家里。亲人们站在门口张望着,直到看到我们回家的身影,这下才放下了心。
回想起过去,人们为了过一个好年,单就烧火备柴这一件事来说,便就那样令人心酸。对比今天,农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再也不为烧火做饭发愁了,普遍用上了电磁炉,燃气灶。手拉风箱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感谢党让全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会越来越幸福!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过春节,会一年更比一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