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文化
- 地矿文化 >
做到“三不囿”
“囿”,古为皇家养动物的园地,今有局限、拘泥之意。刘墉说,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要能做到“四不囿”:不囿于法,不囿于物,不囿于己,不囿于名。不囿于法,是不为成法所拘,师古而不复古,自出机杼,另辟蹊径,成一家之风;不囿于物,是不囿于物之外形,得其寰中,于不似中求似,于无景中求景,于松脱中求紧密,于空灵中求意趣;不囿于己,是不可师心固执,刚愎自用,而当虚心向学,时时反省退思,审问明辨,必有所成;不囿于名,是不哗众取宠,求名而不好名,有名而不恃名,即使赖某种风格以成名,绝不死守这个风格以系名,是所谓弃小名、求大名;弃今生,求万世名。
看到刘墉先生之说,受启良多,但我则以为,艺术之“大家”不同于“常人”。相对于“四不囿”来说,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只要做到新“三不囿”即可脱颖而出。首先,要做到“不囿于法”。此则在工作中最为重要,在工作中我们要遵守规则规定,但不能拘泥于已有的方式方法,一成不变,要敢于突破创新,为了提高效率而不断探索。例如我们测绘行业,从以前的人工测图绘图到现在的计算机软件勾绘制图,遵循着对产品不变的高要求,但过程一直在不断创新,寻求更简单更高效的作法,利用新技术做出改变。
其次,要做到“不囿于物”。在这个开放包容多元的时代,总是有很多的物质会影响、诱惑我们。如何坚定自我、不忘初心便成了始终的话题。这看似空泛的概念,其实最贴近生活,落到实处便是不应让“繁杂的事物”扰乱我心。繁杂事务包括外物诱惑及内心困惑,要学会适时“隔离”自己。尤其青年,做事时不被外物所阻碍,不受内心困惑的影响。我一直笃信,一个成事的人,必不乱自己处事的决心,理智看待问题,不感情用事;还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有必胜的信念,让往事“随风而去”不受牵绊,不束缚思想。
还要做到“不囿于己”。此处说的不囿于己,与刘墉先生所述一致,不可固执,刚愎自用,此则应是最难。很多人说,固执并没有什么不好,它表示一个人坚持自己不被同化。但我想说的,固执并非是正向的执着,坚持底线原则,而是当你遇见不同意见时的异常敏感、异常自尊,先入为主的反对,拒绝反省、拒绝倾听、拒绝学习的行为,更是有时会转化为执拗和偏执。如果这样,你就很难再进步、再成长。有些固执会阻碍一个良好个性的形成。缺少包容和智慧,会成为你学习、思考以及接受新鲜事物的阻碍。做到虚心向学、三省吾身、融会贯通,便可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