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文化
- 地矿文化 >
言传身教重家风
父亲是位村支书,从我记事起就经常有形形色色的人来往于我家,有家里闹矛盾需要父亲出面协调解决的;有家中几个儿子因为父母赡养问题不能平衡致使瘫痪在床的老人无人照顾的;有村小学校舍出现危房需要村里集资修葺的……那个时候我还小,不知道人民公仆的概念,只知道父亲是一个闲事家长,自家地里的农活他不管,我和哥哥的学习他更顾不上,成天不着家奔波于各种家长里短的纠纷中。
每年夏收结束公社统一收公粮的时候,我家更是热闹,因为村委会平时就两间办公室,没有食堂,那些乡里粮站的工作人员都来我家吃饭,母亲就找来左邻右舍的婶娘大妈们帮忙张罗饭菜。小时候我觉得家里像过年一样热闹很开心,慢慢大一点我就有意见了,因为这一周的时间,父母根本顾不上管我们,每天晚上父亲要跟粮站工作人员对完当天的数字和交粮的名单才回家。母亲收拾完几桌子的饭菜碗筷还得准备第二天的餐食,也是忙到很晚才睡。我就问母亲,爸爸当个村支书还不如不当,不但家里一点忙帮不上,还总给家里找各种麻烦事!没想到母亲严肃地说:“话不能这么说,爸爸的好,村里人都会记得,你看,每次咱们家收麦子大家都赶过来帮忙,妈妈不在的时候,中午也总有人热情邀请你们去吃饭。乡里乡亲的往上追溯怕都是一个祖宗,同根同族就该这样互相帮衬,日子过得才红火,才有人情味。在能帮上忙的时候一定要伸把手,这样你在难处的时候别人也会帮你,互相帮补大家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支书的事虽然不好干,但总得有人去干,你爸干这么多年了,虽然没给家里带来什么好处方便,但在乡里间口碑好人缘好,这就是给你们最好的福报。”妈妈是个只上过两期扫盲班的农村妇女,她虽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的这些朴实无华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守望相助,什么叫民望。我知道为什么我跟哥哥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关照,那都是父母给我们积攒下来的财富,这些不是物质和金钱所能衡量和替代的。
父亲做了十几年村支书,一个有4000多常住人口的大村的村支书要说没点权力是不现实的,但他没贪过公家一分一毫。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说他是最好的村支书。虽然现在不常在老家住了,但只要回去总有以前共事过的叔叔伯伯、得到过他帮助的爷爷奶奶找他叙旧聊天。他总说自己无愧于任何人,我想这就是父亲一生追求的吧。父亲就是我心里人民公仆的代表,虽然他只是个基层村干部,但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基层工作者用其一生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概念,才能将国家的惠民利民政策真正宣传落实下去,才能撑起小家幸福国家发展。
父亲教育我们说人要无悔于天地地活着才能睡得安稳过得踏实。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家教家训吧。没有父母的耳提面命,没有刻典著说,没有条款文字,但这些家风家训无处不在,通过代代相传已融入骨血,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每个决择甚至是一言一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有着良好家风的熏陶,因为高尚的家风能孕育出高尚的品德。家风是种形而上的东西,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在于它一刻不停歇地向前发展,在于它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我现在就总教育孩子吃亏是福,小事不计较大事不含糊,做个襟怀坦荡、大气从容的人,做个心存善念、乐善好施的人,这样才能像姥爷说的那样踏实安稳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