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文化
- 地矿文化 >
汉水·汉中
汉人、汉字、汉文化,这些称呼都源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帝国——大汉王朝,源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被封汉王,居于汉中。汉中一名则来源于汉水。
汉水曾被称为漾水、沔水,过襄阳(也说丹江口)又别称为沧浪之水、夏水,一直到武汉汇入长江。“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这是《尚书·禹贡》中对汉水的描述。
春秋时期,楚国控制了汉水流域,初设汉中郡,郡治在现在的安康附近。丹阳之战,秦国打败楚国夺取了汉中,随后西迁汉中郡至现在汉中的位置。之前这里是被称作南郑的,更早前则是褒国的地盘。汉中的丢失对楚国而言是噩梦的开始。此后,楚国日渐衰落直至灭国。
汉中北依秦岭南临大巴山,汉水从中纵贯而过,“汉中”一名的意思是汉水中游,可是看现在的地图,汉中的位置怎么也算不上是汉水的中游,即便是楚国初设置的汉中郡,也并不位于汉水的中游。宁强境内有嶓冢山,又名汉王山。史载,嶓冢出汉水,汉水的源头就位于此。殊不知,这仅仅是现在汉水的源头,此嶓冢非彼嶓冢,这个嶓冢山或许是后人按图索骥,追溯到现在汉水的源头在这里才得名。《尚书·禹贡》中“嶓冢导漾”和《山海经》中“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的嶓冢山,应该是指甘肃天水境内的嶓冢山,古汉水的源头也应该是天水境内的嶓冢山,即现在西汉水的源头。这样的话,再对照地图来看,西汉水从源头而出东南流注于沔水(即现在的汉水),顺理成章,汉中地名的来历也就解释得通了。至于西汉水和汉水现在为什么不连通。史载,汉朝初年,武都郡大地震导致略阳宁强一带山体垮塌,阻断了西汉水东流的路径,导致西汉水南下汇入嘉陵江,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水就此生生地少了一段。另一个佐证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宝成铁路,在略阳、宁强段钻探勘察施工时,发现埋藏有大量鹅卵石、沙砾的地层,结合地形地貌,专家考察推断,这一带存在一处古河床,很可能就是连接汉水和西汉水的古河道遗址。也就是说,西汉水在阳平关附近不是南流入川而是东流入现在的汉水。因汉水得名的还有现在陕西的勉县和湖北的仙桃、汉阳、汉口(夏口)等。勉县古称沔阳,有沔水于此入汉水而得名。古时,从汉水、沔水交汇处以下,汉水、沔水互相通称。仙桃原名也叫沔阳,千里送鹅毛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改称仙桃市不过是近数十年的事。
作为汉中人,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对汉中的山山水水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汉水,记忆里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汉水是很小时候的事情了。已经忘记怎么去的,和谁去的,只忆起当时兴冲冲地跑上并不完整的河堤,眼里是很宽阔的河道,水流平缓。有渔夫站在小船上带着鱼鹰在捕鱼,小船很有特点,是依托两只梭型小舟用两块窄木板拼接而成的,目视小舟之间有半米左右的间隙,貌似现在的双体船。还没到雨季吧,水量没有想象中的大,只占据了河道的小部分,河水打着旋儿缓缓流去。不像是日常里人们称呼的汉江,脑海里江的概念总是水面浩大的。水鸟、牧牛、高高低低摇曳的芦苇,木桩上几根木头绑扎铺就而成的小渡口,汉水原来就是这样的,心底满是激动和感慨。后来到了外地工作,只要有时间回汉中,大都会去河边走走,无论是细雨霏霏,还是夕阳晚照,看着静水流深,总是能感觉到一派宁静祥和。我便也就是祥和的一分子了,轻松愉悦。故乡嘛,心安之所,总是最美的,怎么用文字赞美都觉得不过分。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汉水是一条文化之河,自古以来就不乏文人墨客的赞美之词,汉水又是一条有故事的河,各种传说风雨飘渺、历史典故俯拾皆是。沧浪之水、夏水是汉水下游的别称,汉水、夏水,华夏民族的称谓有一种说法和夏水有关,夏水和华山,华夏族、华夏文化……
汉人、汉字、汉文化,这些称呼都源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帝国——大汉王朝,源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被封汉王,居于汉中。汉中一名则来源于汉水。
汉水曾被称为漾水、沔水,过襄阳(也说丹江口)又别称为沧浪之水、夏水,一直到武汉汇入长江。“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这是《尚书·禹贡》中对汉水的描述。
春秋时期,楚国控制了汉水流域,初设汉中郡,郡治在现在的安康附近。丹阳之战,秦国打败楚国夺取了汉中,随后西迁汉中郡至现在汉中的位置。之前这里是被称作南郑的,更早前则是褒国的地盘。汉中的丢失对楚国而言是噩梦的开始。此后,楚国日渐衰落直至灭国。
汉中北依秦岭南临大巴山,汉水从中纵贯而过,“汉中”一名的意思是汉水中游,可是看现在的地图,汉中的位置怎么也算不上是汉水的中游,即便是楚国初设置的汉中郡,也并不位于汉水的中游。宁强境内有嶓冢山,又名汉王山。史载,嶓冢出汉水,汉水的源头就位于此。殊不知,这仅仅是现在汉水的源头,此嶓冢非彼嶓冢,这个嶓冢山或许是后人按图索骥,追溯到现在汉水的源头在这里才得名。《尚书·禹贡》中“嶓冢导漾”和《山海经》中“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的嶓冢山,应该是指甘肃天水境内的嶓冢山,古汉水的源头也应该是天水境内的嶓冢山,即现在西汉水的源头。这样的话,再对照地图来看,西汉水从源头而出东南流注于沔水(即现在的汉水),顺理成章,汉中地名的来历也就解释得通了。至于西汉水和汉水现在为什么不连通。史载,汉朝初年,武都郡大地震导致略阳宁强一带山体垮塌,阻断了西汉水东流的路径,导致西汉水南下汇入嘉陵江,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水就此生生地少了一段。另一个佐证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宝成铁路,在略阳、宁强段钻探勘察施工时,发现埋藏有大量鹅卵石、沙砾的地层,结合地形地貌,专家考察推断,这一带存在一处古河床,很可能就是连接汉水和西汉水的古河道遗址。也就是说,西汉水在阳平关附近不是南流入川而是东流入现在的汉水。因汉水得名的还有现在陕西的勉县和湖北的仙桃、汉阳、汉口(夏口)等。勉县古称沔阳,有沔水于此入汉水而得名。古时,从汉水、沔水交汇处以下,汉水、沔水互相通称。仙桃原名也叫沔阳,千里送鹅毛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改称仙桃市不过是近数十年的事。
作为汉中人,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对汉中的山山水水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汉水,记忆里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汉水是很小时候的事情了。已经忘记怎么去的,和谁去的,只忆起当时兴冲冲地跑上并不完整的河堤,眼里是很宽阔的河道,水流平缓。有渔夫站在小船上带着鱼鹰在捕鱼,小船很有特点,是依托两只梭型小舟用两块窄木板拼接而成的,目视小舟之间有半米左右的间隙,貌似现在的双体船。还没到雨季吧,水量没有想象中的大,只占据了河道的小部分,河水打着旋儿缓缓流去。不像是日常里人们称呼的汉江,脑海里江的概念总是水面浩大的。水鸟、牧牛、高高低低摇曳的芦苇,木桩上几根木头绑扎铺就而成的小渡口,汉水原来就是这样的,心底满是激动和感慨。后来到了外地工作,只要有时间回汉中,大都会去河边走走,无论是细雨霏霏,还是夕阳晚照,看着静水流深,总是能感觉到一派宁静祥和。我便也就是祥和的一分子了,轻松愉悦。故乡嘛,心安之所,总是最美的,怎么用文字赞美都觉得不过分。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汉水是一条文化之河,自古以来就不乏文人墨客的赞美之词,汉水又是一条有故事的河,各种传说风雨飘渺、历史典故俯拾皆是。沧浪之水、夏水是汉水下游的别称,汉水、夏水,华夏民族的称谓有一种说法和夏水有关,夏水和华山,华夏族、华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