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文化
- 地矿文化 >
管 饭
教师是个神圣而高尚的职业,我一直都很崇拜和向往。
望子成龙是当下每个家长的期许,学生是否成才取决于老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科所长、思想变化、身体素质等要素来量身定制科学施教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加上家庭有着好的家风熏陶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小时候在农村,那时学校没有所谓的食堂,教师队伍一共才十几人,公办的都是来自本大队及邻村,民办的来自南塬上的知识青年。为了糊口,除了微薄的工资外,县里每月给发十来斤粮票。为了娃们能有学上,由每个队有学生的家里轮流给老师管饭,解决老师吃饭难题。
关中地区农村那阵平常吃的杂粮、野菜,家里节余点白面便藏起来,一是家里来亲戚吃点白面撑个面子,说明家道过的好,男娃好说媳妇,女娃能找好婆家;二是给老师管饭用白面家长们的想法是让老师教自己娃多认几个字。
麦子种完,我家管饭的第一位老师是姓马,我上小学不久来到我们学校。我告诉母亲:“明天咱家给老师管饭呢。”次日天蒙蒙亮母亲就烧水,家乡的习俗是客人来要泡花茶。放学回家后我就躲在房门后面。马老师进了家门,礼貌的和母亲打了招呼,母亲把搪瓷缸子洗了好几遍给老师传上茶,父亲在地质队野外还没有回来,只有我去陪老师吃饭。关中的习俗家里来客人妇道人家是不坐桌子吃饭的,我坐在老师对面,两腿紧紧并拢,拿着筷子的手都不自然,甚至头也不敢抬,老师和蔼可亲的和我聊了一会儿我才抬头,马老师很年轻,头发自然卷,圆圆的脸庞,单眼皮,皮肤黑黝黝的显得很壮实,由于干农活的缘故粗大的双手貌似还有茧疤。地桌上母亲做好的白萝卜咸菜,呛红萝卜丝,一碟子油泼辣子,用竹子编的馍盘里拾了4个馍,都是放在灶火里将馍皮烤的黄金色的,两碗白面粥粥饭,这在当时算是大餐了。闻着麦香味的白馍,我几乎抑制不住自己的动作但还是克制着,老师看出我饿的慌,给我拿了一个馍加了辣子递给我,我心里还在想:终于跟着老师能吃顿白馍了,如果天天能给老师管饭我就可以天天吃白馍了!
“娃呀,你出来一下”母亲叫我。我便出去,母亲炒了两个鸡蛋叫我端进去,说给老师吃好,才能好好教我,我悄悄问母亲,咱家没有养鸡哪来的鸡蛋,母亲在耳边轻轻的对我说:“刚出去借了两个鸡蛋,赶紧端进去。”遵照母亲的吩咐我便端到桌子上,老师很节俭,先给我夹了块大的,自己夹了半个馍,说留一半给母亲,说她辛苦了半天还在厨房忙呢,老师望着我,我也望着老师,害羞的低下头吃着馍,喝完粥后老师礼貌的向母亲和我打了个招呼,表示谢意,走的时间把搪瓷茶缸拿起来,压了4两粮票在下面,便向学校走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代韩愈的《师说》一文我知道老师在自己人生成长的历程和发展方向上至关重要,人一生要遇到很多位老师,每位老师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师德感染和净化着我的心灵。如今物质极为丰富,百姓安居乐业,教师光荣的职业和地位得到社会的肯定,已经成为过去式的“管饭”年代一去不返,但质朴的年代淳朴的民风依旧在家乡代代传承。
此刻《第一场雪》那朗朗的读书声还在我脑海里荡漾:“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或许这是出身农民的我对丰收的期盼和对上苍的感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