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手机站

地矿文化

最新新闻
图片新闻
地矿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地矿文化

旅 游

来源:管理员     所属分类:地矿文化     阅读次数:3089     发布时间:2020-08-1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热衷于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国内游,出国游,游山玩水,不亦乐乎。旅游的目的各有不同,陶冶情操者有之、吃喝玩乐者有之、走亲访友者有之、开疆破土者有之、购物晒朋友圈者有之……


    我因身懒,不愿出行,加之于囊中羞涩,极少旅游。每逢假期,除了趁机陪陪母亲,多数时间在看有关旅游的新闻,什么人流如织、拥挤不堪、高速拥堵、小店宰客等等,常常庆幸自己的先见之明,暗笑扎堆旅游者莽撞。


    两次出游皆因女儿,第一次是女儿读大学时,假期无事,好友邀约去太白山一游,因非旅游旺季,甚是快活。站立山顶,俯瞰重山,浩瀚无边,云雾缭绕。冥想假如独自出行迷入深山,如何活得下来,如此浩渺即便有人搜救,何处寻找?再遇野兽,它才不管你上有老下有小,对它而言就是一顿美餐。无意间看到对面山崖,一朵蓝色小花正开,我能确定,那里一定从无人至,笑看小花,暗自称奇,因为它的绽放偶遇我的欣赏,算是庆幸。转念一想,它也许年年独自开放,压根不是期待有人欣赏,对它而言,也许从岩石缝中多汲取点水分比有人赞美来得更实惠。倘若他日再去,也无法找到它的美丽和踪影,即便有意寻找也无法找到,因为只是无意一瞥而见,但我确信它每年都在盛开,无论有无人来欣赏。两日回来,和好友感慨,看山的收获只有一个:“就是看小自己”。与山比,人实在太渺小了。一如世间众生,努力一生,古来有几人留下名声,即便雁过鸣叫,声已消散,就算一个阶段的能人,也销声匿迹。回想当年同学聚会,让我发言,我问同学,我们第一任省委书记是谁?没有人知道,问我,我也不知。于是感慨:“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对我们而言标准太高,就连第一任省委书记,距离我们仅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已无人记得,更何况我等。我说同学们,一生之内办好四种人的事就功德圆满。养咱的、咱养的、爱咱的、咱爱的,就这四种人,如果要求还高,就前两种人。我们都是普通人,无论干啥,看小自己,切勿膨胀,认准自己,做好自己。


    第二次,在海滨城市工作的同学邀约,女儿要看海,就一同前往。面朝大海,始终没有见到春暖花开,但真实感受到海的咸腥味,感受到波涛汹涌,水急浪高。一直以为蔚蓝的海洋,远看其实是灰黑色的,只有到了浅滩才有点清澈的意思。台风乍起,浊浪滔天。再一次感受到人的渺小。回到住所,无意之间翻到一首打油诗:“看这风景美如画,本想吟诗赠天下,无奈自己没文化,喊声‘天呐,浪好大!’”一笑之余,觉得作者还真得有文化,我连这个调侃的本事也没有。看来,看山看海的感受是一样的,就是看小自己。


    后来有几次机会陪领导一起外出,途中领导总是出题,让我们学习当地的历史、人文、名人等等,一来二去,颇有收获,逐渐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得空去去博物馆,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看看那些留下来的名人遗迹,越发感到自己的渺小,了解自己的浅薄。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足见旅游这事是长见识的事,难怪人们趋之如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觉得这两句话的不足,读书和行路本身不见得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后来想明白了,要有联系,那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如果不读万卷书,即便是行十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假如死读万卷书,不实践,也毫无用处。无用也还罢了,假如仗着有“学问”瞎指挥,这样的学问越大,危害越深。无论读书还是旅游,重要的是思考看到的、听到的,来校正自己的观念,陶冶自己的情操。


    旅游的目的,在我看来,一是长见识、扩视野;二是静人心、医浮躁;三是看历史、品文化。最为重要的是修心性、明得失。


↑上一篇:秋高气爽
↓下一篇:晚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