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手机站

地矿文化

最新新闻
图片新闻
地矿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地矿文化

李二幸书法欣赏(二)

来源:管理员     所属分类:地矿文化     阅读次数:2650     发布时间:2018-04-04

也说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
李二幸
 

    论及书法风格,或叫书法艺术风格,大概可定义为书家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独特个性。我想,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孪生的,其相貌、身体、学识、经历等,细究起来肯定会有不同之处。由此说到一个人的字,好的叫书法,也自会有不同的面目。好象没有两个人的字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字都有自己的特点,或叫自己的风格。

 

    
    但说到书法艺术风格,则指某种书体、某个时代、某个地域、某个成熟书家在书法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独特艺术个性。说书体,篆、隶、真、行、草,在用笔、结体、包括章法上,都有明显区别。说时代,清人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的评说。说地域,北方多豪放,南方多婉若,如诗联所描绘的“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说碑帖,则碑多刚健,帖多隽秀。每个富有成就的书法家,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颜筋柳骨、颠张醉素、苏黄米蔡、徽宗八大,似无例外。一次在北京,听到有“舒同的点儿、启功的杆儿、溥杰的尖儿、某某的圈儿”的说法。准确与否,暂且不论,起码可以说明每个书家的作品都具备着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即书法艺术风格。只是有的特别明显,有的不太明显罢了。当然,前边所说只是大概,也有个别属于例外,亦有相互交叉融合的。如同作诗填词,宋代苏轼是豪放词代表,曾填过一些婉约词,李清照是婉约词代表,也填过一些豪放词。

    
    关于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要素,有历史、社会、地域、生活、个人气质经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之论,有人品、苦练、书卷气之说,还有其他多种说法,都持之有据,论之有理。我想大致不外乎两个方面,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在这一方面,我没有深入研究,不敢多加妄言。
    
    至于个人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有摹仿阶段,探索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等等。这些都有专门文章论述,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也都说得在理,我亦无异议。

    
    说来说去,习书者最关心的还是如何尽快形成个人的书法艺术风格。不仅要“形成”,还要“尽快”。平时常有爱好书法的朋友讲,在网上也有朋友提这个问题。一些有经验有体会的师长们给了不少这样那样的答案,都不无道理。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且慢,不急。个人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不必尽快,而是慢点、迟点、晚点为好。

    
    我从小喜欢写字,在周围的同龄人中,字写得算是比较好的。以后能当教师、进机关,多少也与此有点关系。那时,书上报上墙上门上,见到好看的字就摹仿学习。收入不多,碰到好帖好书便买。也临了一些帖子,有《多宝塔》、《九成宫》、 新魏仿魏、草书毛主席诗词等,但基本没有钻进去。书写时随心所欲,任笔挥洒,夸奖的人不少,自己也有些得意。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加入于右任书法学会时,我用四尺宣纸以草书写了幅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书协有位周老师问我临的什么帖,写的什么体。我说临的帖不少,什么体说不上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只管广临勤练,大概有《兰亭序》、《郑文公碑》,赵孟頫小楷《道德经》等,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结果收效甚微,没有多大进步。写起字来“龙飞凤舞”,花里胡哨,运笔飞快,不知何处将止。提按使转,萦带断连,偃仰向背,干湿浓淡,虽知其理而笔不听命。写出的字轻浮绵软,缺乏厚重和力度。

    
    从去年秋季开始,我集中时间,分别临写了黄庭坚《松风阁》、《西山碑》、《经伏波神祠》。大概半年后,我又集中临写了王铎的《赠汤若望诗》及条幅扇面等十余幅,每幅临五、六遍,多的十多遍。春节过后,我静下心来,专临颜勤礼,后又临了颜氏《东方朔画赞》。这三次转换,颇有收获。每次转换朋友都说我的书法风格有所变化。如今我觉得写字时运笔慢了,臂腕稳了,写出的字也比较厚重有力了。
    
    前人书论说:“古人得佳帖数行,专心学之,便能名家。”如今条件好了,名帖易得,这本是好事,却容易让人见异思迁。从我学书走过的路子来看,不怕方家笑话,绕的弯子实在是太大了。直至今日,我也不敢说,自己的习书之路就真正步入了坦途。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纵观诸家书帖,辨其同异,审其出入,融会而贯通之,酝酿之,久而自成一家面目。”古代不少书法名家曾有过“衰年变法”的经历。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认真临习名家碑帖,是学书习字的必由之路。临帖贵专,由专至博。某名帖临一段时间后,创作起来,个人书风可能会小有变化,就是吸取了帖中的某些东西。过一段时间另临一帖,又会如此。这就说明是进步了,提高了。逐渐地,随着时光推移,学识增长,阅历丰富,个人的书法风格便会在不断变化提高中悄然形成。形成后,也只是一种相对稳定,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发展。而如果快速或过早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书艺很有可能就定型了,停滞了,或者说他的书法艺术之花可能就枯萎了,不好再向前发展了。再写很可能是同级水平的重复。这是就有志学书者而言,不能包括已成熟书家的独特艺术风格。

    
    辩证的看,学习书法和其他事情一样,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综上所言,我认为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波浪式或螺旋型渐进的过程。个人的书法艺术风格不必快速形成,还是晚点形成为宜。

书艺人品共升华
李艺东

    李二幸,长期生活在浸润着秦汉雄风、盛唐气象的长安,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老庄经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颜筋柳骨的熏陶,深厚的地域文化滋养了他的艺术慧根,启迪了他的艺术灵性,丰富的工作阅历,培养了他为人豪爽的性格。李先生几十年如一日,除了打理自身事务,同时沉醉于翰墨。师从诸家,博采众长,以传统为根基,以现代为品位,运笔刚畅,章法讲究,线条丰润饱满且刚柔相济,无论是运笔走势的布控还是艺术思维意识的结合,力求作品的神韵、形质、墨趣达到最佳妙境,格调高古、内涵丰富、雄强中不失灵动,飘逸中隐含清秀,具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独特的自家风格,字里行间显现的是正直的品格和儒雅的风范。品其书作有一股亲切感,原因就在于有内涵,是真正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中孕化出来的,因而其作品视觉冲击力强,从变化的线条及节奏中给人以共鸣,令人品位。“真正的艺术品,不在于取悦别人,而在于取悦自己,取悦别人是俗,取悦自己是真”。这句话我已经忘记了是谁说的,但是品读先生作品时,我又重新想起了它。我觉得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先生的书作是最合适不过了。

 

    书艺因人格而鲜活,人格因书艺而彰显。由于李先生对书法艺术的不断追求,自觉用笔墨为时代服务,多次在国内外大赛获奖,倍受藏家和书画爱好者喜爱。先生以笔为媒,出而为艺,入而悟道,生命中说不完道不尽的风景尽在其中。同时李二幸先生是一个在艺术领域上坚定地探索者,他已走出了自己成功的路子。我想,只要沉潜生活之渊,以平和的心态不断探求艺术表现规律,他的书艺还会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在此,我期待并祝愿他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作者系中华伏羲艺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