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手机站

地矿文化

最新新闻
图片新闻
地矿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地矿文化

李二幸书法欣赏(一)

来源:管理员     所属分类:地矿文化     阅读次数:2558     发布时间:2018-03-07

    李二幸,号偶得斋主、终南老叟,生于1953年,陕西长安人,高级政工师,出身农家,从教十余年,曾任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西安市社科院纪检组长、市社科联秘书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中国书画篆刻艺术院副院长,西安大唐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地矿老年人书画协会名誉会长。
   
    多次参与策划和组织全市性书画大赛和展览。多幅作品参展、发表、入集、获奖。书风潇洒俊逸,和谐自如。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其书刚柔相济,张弛有度,体势秀美不媚与俗,神满气足韵味悠长,给人既从容不迫又酣畅淋漓的愉悦之感。作品深受藏家和书画爱好者喜爱,被录入大型文献史册《东方之子》(书法卷)、《中国九大殿堂级艺术家》、《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档案(第一卷)》、《人民需要的艺术家》、《中南海胜迹诗联书法集》等书画专辑。出版有《墨海泛舟》、《李二幸书法作品集》,发表诗词、论文多篇。在中国奥运年全国书画作品大赛中获书法一等奖,并被授予“见证百年梦想——2008年度中国书画人物”、“中华爱心书画艺术家”“全国百名人民书画家”等荣誉称号。

   

   
    西安市长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阎靖元先生曾作《李二幸书美初赏》诗,赞曰:“刚如铁石柔如水,芳若雅兰艳若梅。旁逸斜出不失矩,纵横捭阖总有规。妙笔走龙锥奇景,砚田墨海起风雷。长安书林藏宿将,偶得斋主书象美。”

临池杂谈


    余自幼好书,描红时即得圈较多。小学五年级时得颜真卿《多宝塔碑》,照猫画虎,收益匪浅。初中毕业后回农村,办板报、画壁报,在仿宋、黑体等美术字上下了一番功夫。因学业不错,写字较好,还懂得一点二胡、笛子之类的东西,被选中当了民办教师。学生放学以后,即在教室(村北一古庙上殿)地面的方砖上用毛笔蘸水画字。那时报上书上,街头标语,门面匾额,但见好字,如见珍宝,常常忘却正事,驻足凝神,心追手摹。曾与人合作为同乡几个村设计策划举办了今昔比较的教育展览,还常被公社请去写奖状、刷标语。到机关工作后,对书法的兴趣从
未稍减,收入虽薄,但见好帖、好书却毫不吝惜以购之。有空即习,长期未辍。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幸转正进城教书。因为人、业务及工作业绩尚可,被选调进入市级机关,搞了几年干部人事工作,后在意识形态部门负文化文艺工作之责。期间,参与组织过重点喜剧电视剧的策划排拍、“五个一”评奖、喜剧评奖、“红五月”音乐会及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征文大赛等,特别是十余次全市书画摄影展览和六届书画艺术大赛,让我对多种艺术门类有所涉猎,结识了不少书画届的师长、朋友和青年俊秀。因本身爱好,加之耳濡目染,自觉综合艺术素养有所提高。

 

    
    余读帖、临帖也算不少,但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且常常先入为主,有些自我欣赏。久而久之,积习难改。近闻习书先我者衰,入古者盛,乃静其心,先后临习了魏张猛龙碑,黄庭坚《松风阁》、《经伏波神祠》、《西山碑》,苏东坡书《丰乐亭记》,吴昌硕篆书《波罗密多心经》、《临石鼓文》、《修震泽许塘记》,王孟津《赠汤若望诗》及条幅、扇面数十篇。又临了一段于右任草书千字文等。临了不少,只是转换太快,用心不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春节过后,临颜鲁公《勤礼碑》,书数纸后,静下心来,按照一位书画家朋友的办法,把宣纸折成可装订成册的规格,通临数遍。以前临帖常常节临选临,不能通临,因其中一些字写不好,故而避之。今通临几番,乃领悟到节临选临难以企及一些微妙之处,始知王安石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所言不谬。

    
    经过前一段的临习,特别是通临颜勤礼碑,对临帖略有所感:一要选好帖,即一流名帖。因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已。二要静其心,专攻一帖。不必旁骛,力求神形兼备。写一段停一停,打量打量,琢磨琢磨,看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包括笔画、结构、章法,字的大小,笔画粗细,用墨浓淡及字距行距等,切不可闷头写下去。三要重其神韵,不必过分追求某些笔画细节。因碑有刀痕,亦有磨损,帖子亦有不同版本,间或会有失真之处。何况碑帖的笔画包括字的结体等在不同情况下都是有所变化的。且临习时不必迷信古人,碑帖上的字也会有不妥贴的地方。运笔要慢要稳,但要果断,不能重形忽神,亦步亦趋。四是换帖不要太勤。一个帖子集中练习一段时间,待领会其真谛,即能在自己的创作中较好运用,化人为己之后,再选适合自己的帖子临习。任何技艺都讲个博采众长,学书也是如此。但必须先专一帖一体,待掌握其特征精髓后,再转他帖他体。五是要出帖。临帖之目的在于创作。入之不易,出则更难。在潜心临习,掌握所临碑帖基本规律,打下扎实功底之后,结合自己本来的书写特点和审美情趣,即会逐步形成个人的书法艺术风格。

      

    
    多临帖、临好帖,是提高书艺的重要路径。继承为了创新,创新源于继承。根深方能叶茂,源远自会流长。如果一味按自己的习惯路子挥洒下去,要想进步提高无异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广纳博采,师古鉴今;心追手摹,推陈出新。此为余临帖习书之所为所求也。

    
    临帖习字亦称临池。宋人曾巩曾有《墨池记》名文传世。欲借其光,余以上文字,姑且叫做《临池杂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