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文化
- 地矿文化 >
吴生炜书法作品欣赏
吴生炜,男,1954年11月生,陕西省子洲县人,号拙朴斋主(微信),窑洞山人(QQ),生长在小理河流域,自己刻了一枚闲章,起名:小理河夫。毕业于西安地质学校,陕西地矿物化探队退休职工。曾任地质工程师、党委秘书、党群部主任等职。学的是地质找矿,爬大山趟大河,见的是真山真水。林则徐的那句话: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干地质的学书画算是走了捷径。八十年代起在《中国地质勘查导报》、《陕西地质报》、《组工挚友》等刊登诗歌、散文、消息、通讯数十篇,《陕西地质报》聘为特约记者。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会员。
自幼酷爱书画,小学一年级起每天写“一盘方”,老师悉心教授书法,总是希望老师能多划几个红圈。文革停课闹革命,从此中断了写大字。但是,文革期间,如毛主席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诗词书法到处可以看到,从此我爱上了龙飞凤舞的字体。十四岁我当上了羊倌,生产队给我分了十五只羊,把羊放到山坡上吃草。我用拦羊小镢头在崖上刮平一块地方开始练毛主席的草书。黄土崖帮了我,可是羊吃了邻村的庄稼闯了祸。八十年代,春节前夕摆摊子卖对联,练了字,收入补贴家用。有一天,地摊前来了一人,看我写字,最后他提出写两幅对联,他一边写字,一边说:你看我写字的运笔方法,他写的字型很好,后来就揣摩他的写字法,多年后才明白,我在地摊前得到颜体笔法传授。多年来潜心学习书法,业余苦练不辍,自足自乐。上追魏晋,碑帖兼修,长期临习《圣教序》、《兰亭序》、《十七帖》。颜鲁公的《勤礼碑》、《自书告身帖》、《争坐位》、《祭侄文稿》等,还学习了智永《千字文》、于右任《标准草书》,喜欢郑板桥、何绍基书风。2015年起先后在陕西省老年大学、天朗中老年大学书法班学习,丰富了书法知识,增强了信心,对学习书法艺术提高了认识,上了一个台阶。
书法入展获奖情况:1997年6月参加周至县书协举办的庆祝香港回归书法大赛获优秀奖;?2007年《陕西地质报》刊登书法斗方草书“廉”。?2011年7月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书画展获优秀奖;2016年5月,撰写论文《浅议写字与书法之关系》入编陕西省老年大学《书法论文感言集》;2017年,临帖作品颜真卿《祭侄文稿》入选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陕西省第五届书法篆刻临作展。
书法临帖体会
近两年,以学习颜体为重点,围绕颜真卿的《勤礼碑》、《自书告身帖》、《争座位》和《祭侄文稿》等学习临帖。现就《祭侄文稿》、《自书告身帖》的临帖体会介绍如下:
一、实临《祭侄文稿》
1、临帖不描帖。 毫无疑问,临帖要越像越好,能达到形神兼备更好。所以,临的像是对自己的最高要求。在临写的过程中,我尽量精益求精,采取分段、分页多次临帖,复杂而难度较大的字重点临读、揣摩。刚开始临帖临的不像,就不由自主地去临描,结果效果并不好,那些特别难写的字、句老描老是写不好。后来,干脆采取手眼集中,写出来是个啥样子原样子不动,杜绝临描,坚持强化,感觉效果不错。
2、逐步摸索掌握颜鲁公执笔手势和运笔方法。 了解到颜体的字形结体之后,我在临帖时就特别注意《祭侄文稿》的字形规律,尤其是行笔和执笔状态。颜鲁公写祭文时为情所控,激动和悲怆的情感使他行笔较快,多处出现虚白、涂抹、修改。所以写字时顺势而下,自然流畅,妙笔迭出,成为书法史上之绝唱。所以,临写时,在掌握行笔、字形的同时,有一定速度非常重要。
3、临帖也要动之以情。 当我临《祭侄文稿》这篇史上名帖时,体会到颜鲁公丧侄写祭文的悲愤之情,作为临帖者也要随文而现于笔端。同时,我们也倾慕颜鲁公的刚正之节。临《祭侄文稿》,能动之以情,寓之以笔,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按生炜《祭侄文稿》临帖作品入选陕西书协第五届临帖临作展)
二、实临《自书告身帖》
1、了解特点。《自书告身帖》险峻中求平稳,多用圆笔中锋,含蓄中有篆籀笔意,老辣而古朴。字大小不一,宏观感觉错落有致,一气呵成,全篇浑然一体,气脉相通。使人感到雄强磅礴,神完气足,极具审美价值。以上是我的视觉感受。了解特点,有助于临好帖。
2、在细节上看鲁公的笔法。《自书告身帖》是墨迹本,易于看清笔法。其他的碑刻,无论制作工匠的技艺多么精良,也是对颜真卿书法艺术进行了二次创作。米芾曾说:“学书须得古人真迹,观其下笔处”。临《自书告身帖》要看下笔、收笔以及转折之处的细微末节,才能掌握具体的用笔方法。
3、尽可能接近他的气韵。《自书告身帖》纸本墨迹,可以临的比较像,但是,要临出他的气韵比较难。因为他要给太子当老师,神情愉悦,玩书法于股掌,率性而为,也成就了他晚年的经典之作。我们难于体会他当时的心境,但“神”藏于“形”中,尽力做到“形神兼备”,才有可能一定程度地写出他的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