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文化
- 地矿文化 >
总公司三人临帖作品入选省书协临帖展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近几年倡导书法界加强临帖训练,每年举办一次书法临帖展。去年10月第四届临帖展时,局机关张显君、黄振山和实验研究所马文治的临帖作品被评委选中入展。
临帖是学习书法和提高书法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好多同志练书法几年不见有什么长进,或进步较慢,多半与临帖少或临帖不得法、不认真有关。已经过了一段时间,重发三人的临帖展作品,意即在此。
著名书法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先生说:“学习书法,公认的最好方法就是坚持临帖。提倡向传统学,向古人学。书法的学问在古代字帖中几乎都能找到。泛泛地练字不如精心临帖。临帖是一种训练。首先是练眼睛的观察能力,即能把字的特点看准,分得出好坏,这是写好字的前提。其次是练手的控制能力,能把帖中的字准确地模仿下来,实际上是能把你想象的形象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表达能力。这时,进一步的书法创作能力也就不难解决了。另外,对于成年人或老年人来说,临帖可以改掉一些痼疾(多年形成的书写习惯——引者注),提高书法质量。”
公认的临帖方法,是选准适合自己的古代法帖,走摹帖——对临——背临——意临几个阶段。初临求像。临帖好的标准是笔法、结体、章法尽量接近古帖,努力做到“形神兼备”。
本期介绍书画协会张显君、马文治、黄振山三位的入选作品,并付他们的临帖体会,供各位参考。大家可以把他们三人的临帖作品与厡帖对照一下,看有几分像。
张显君临贴体会
我年青时就很喜爱书法。2009年退休后,先是自己在家里找些喜欢的字贴自学,总感到学无长进。2013年,我有幸认识了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的秘书长张强老师,经他引荐,参加了该会举办的中国书法培训中心陕西站隶书班的培训,在老师一对一的面授指导下,先后临摩了《曹全碑》、《朝侯小子残碑》、《张迁碑》、《好大王碑》、《礼器碑》、《石门颂》等碑贴。经过两年的临贴,斗胆参加了了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陕西省第四届书法篆刻临作展。我送交的《节临清潭西精舍记》所临贴本是清桂馥的作品,主要学《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工整典雅之风格。桂馥是请著名书法大师,被后来的书家公认为复兴汉隶的一位先驱者。
经过三年的临贴,本人临贴的体会是:
一是有爱好就有兴趣,有了兴趣就会勤学,有老师指点,加上刻苦临贴,就会有收获。
二是临贴要先读贴,在读贴中体会笔划和结字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再实临。
三是临过的字一定要和贴本对照检查,临的一定要像,对有差距的字一定要反复多临,直到与贴本一致。
老师们都说,不临帖,临的太随便,都很难长进。
马文治临《九成宫》体会
我临欧阳询《九成宫》多年,体会要临得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临《九成宫》先要了解特点。首先是点画精确而相互呼应,方笔圆笔并用,险峻刚劲;其次,结体中宫紧密,大多向右舒展,在欹斜变化中保持端正稳健。
2、写《九成宫》以兼毫笔为主,笔肚不应太粗,沾墨不应太满,以中小楷为主,字写大了,结构、章法就不同了。写中楷时,沾一笔墨,写一到两个字为宜,写小楷,三到四个字最好。
3、临《九成宫》笔法是关键,要注意起笔、行笔、收笔的细微动作。起笔切笔用的较多,也就是斜切。横划起笔时,毛笔入纸斜势下按,边按边捻管调锋,然后中锋行笔,收笔时向右上提笔捻管下按,边按边回锋。竖划,入纸后横向斜切,切后捻管调成中锋向下行笔。
黄振山临《胆巴碑》感言
赵孟頫与唐欧、颜、柳并称我国书法史上的“四大家”,我喜欢赵体,选择“主攻”赵体,是因为:一、赵字秀逸、典雅而不失遒劲,气象正大,符合我的性格爱好;二、赵字在继承晋唐传统的基础上,笔法从简,弃颜、柳之顿挫,增行书之连带流动,且都是墨迹帖,点画看的清楚,学之容易上手,也较易“出帖”。
我临赵孟頫帖多年,《胆巴碑》最多,这次为参加省临帖展,又临几遍。我的做法是:1、选的是浙江美术出版社的每行8字本,以现原作章法。2、尽量接近古帖,能“乱真”最好。初临时经历过反复对比修改过程,努力做到形神兼备,尽量体现赵书的特点。3、《胆巴碑》属楷行书,临写时注意点画间的连带照应。4、既是临帖“作品”,从布局考虑,对字的大小稍作调整,能浓淡相间更好,既有节奏变化,又能在淡墨中清晰看见用笔。
赵孟頫写字快,我体会,临得稍熟练,有一定速度更好。当然还有不足,期望通过交流学习别人长处。